阅读历史 |

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144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会顺理成章。

“诸位过于心急的一再催促立下太子,知道的会说你们忧国忧民,心怀社稷,不知道的怕是在怀疑,莫不是你们觉得我父皇活不了多少天了,这才想出立太子以安人心的法子。”刘挽听着也烦,一个屁大的奶娃娃当哪门子的太子,当个笑话太子吧。真当刘彻是死人,不断的催,不停的喊,没有想过刘彻的心情吗?

刘挽是觉得没有人会喜欢被人无视,尤其是作为帝王。

刚刚得了儿子的刘彻本来心情很好的,结果总有人提醒他应该早立太子,以安人心。

安哪门子的人心。

立太子的意义无非是将来确定这样一个人能够顺理的继任为君。

刘彻也为自己终于后继有人而高兴,可要是有人总跟他无意识的提醒,皇帝啊,你有儿子了,你也得为你将来死后做做打算,早早把太子的人选定下,你放心死,我们也放心。

不知道的怕是以为刘彻七老八十了,因而一个个都生怕他突然会暴毙,因而急吼吼要立太子。

明明刘彻才三十岁,而立之年。且他身体很好,哪里有一点儿像是要死的人。

想必在那一刻,刘彻对儿子的心情变得异常的复杂了!

告诫

别人或许不会注意到这一点, 刘挽何许人也,最是了解不过刘彻的人,只看刘彻对刘据的态度,刘挽就察觉某个皇帝的不高兴。

换成是她, 她也会不高兴。

只不过刘挽一直在寻机会把刘彻没有说出口的不满说出来, 同时也要指出, 问题并非出在刘据身上, 万不能让刘彻把账都记在刘据身上。如今算是寻到机会了。

刘据的出生必须得是一桩喜事,那些个不长脑子只想立功的人压根不考虑刘彻的心情是他们的事儿, 刘挽既觉得刘据现在立为太子相当没有必要, 也是觉得刘彻的心情也必须安抚。

“陛下, 臣绝无此心。”谁听了刘挽的话心情能好?盼着刘彻死, 他们敢有这个心吗?

“既无此心,立太子一事暂不必提。”刘挽把刘彻想说但无法说出口的话都说出去了,也该将这件事终结一下。不意外收获刘彻赞许的眼神,刘挽冲刘彻眨了眨眼睛, “父皇, 我继续看书了。”

刘彻应一声,嘴角的笑意是藏都藏不住。

一干建议立太子的人,听得真是汗淋如雨,他们之中未必有刘挽说的那份心,可是也正如刘挽说的那样,他们迫切的请立太子, 不知道的人真以为他们盼着刘彻死呢。

“陛下。”刘挽虽然将话题终结了, 但他们还是担心在刘彻那儿过不去, 唤上一声。

“卫将军攻下的城池如何安设, 仔细的安排好了。”刘彻直接掀过话题, 就算是表露他的态度。

怪罪他是不会跟眼前的臣子们怪罪,但立太子一事,此时的刘彻无心,也不希望底下的人不断的旧事重提。

“臣等一定安排妥当。”但凡只要刘彻不生气,不记着他们犯的错,让他们做什么都不可以。

刘彻问起他们安排前去的人选,并没有这方面准备的人保证他们一定会尽快回去安排。

“既然是万事开始,不如多选些脚踏实地的人过去。”刘挽这个时候又冒出了一句话。

刘彻立刻反问:“在你看来,大汉的官员不够脚踏实地?”

隔着一处书架,刘挽的声音再次传来,“那是父皇自己说的,不是我。”

刘彻很是无奈,不过刘挽提议不错,多少年了,河套之地落入匈奴之手,终于抢回来,须得用心经营,不能反复才是。

“长公主所言都听见了?”既然觉得刘挽提醒在理,刘彻得让底下的人务必要挑好人选。

“是。”一干臣子都习惯了刘挽偶尔会提上几句建议,言之在理刘彻就会听,因而他们也都记下了。有人想抬头看上刘挽一眼,却发现隔得有些远,又有书架挡着,看,怕是看不见了的。

诸事议毕,众臣纷纷退了出去,一群臣子没能忍住的就今天的事讨论讨论,“陛下到底何意?”

“无立太子之心而已。”有人立刻回了一句,旁边又有人补上一句问,“可那泰永长公主为何也是一副不同意陛下立太子的意思?”

“不过是一个长公主而已,再得陛下宠爱也只是长公主。或许是摸透了陛下的心思。”像他们都得弄清楚刘彻的心思,更何况刘挽。

“陛下好不容易才得了一位皇子。先前如此的欢喜,为何却不肯立之为太子?难道”说来说去还是想窥探刘彻的心思,弄清楚刘彻为何不肯立太子。

然而这件事是他们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。

“君心难测,往后还是不要再提立太子一事吧。”眼下的情况看来,绝对不能再提立太子,刘彻已经借刘挽的口说出了自己的不满,再有人不当回事的再提他不想听的事儿,莫要怪刘彻手下无情。

一时之间朝堂之上,再也没有人提及立太子一事。

卫家的人得知朝臣倡议立太子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